冬天虐我千百遍,我對被窩如初戀
魔幻的2020年已經接近尾聲了,
不止是時間“余額”不足,
恐怕大家的錢包也余額空空了吧!
畢竟剛經歷了剁手血拼的雙十二,
沒有誰能躲得過買買買的快樂。
然而,與你的購物車寶貝一起發貨的,
還有它?。?!
沒錯,就是冷酷無情的冷空氣。
而隨著冷空氣一起到來的一定是“起床綜合癥”了,
暖和的被子,舒服的被窩,
再配上外面冷冰冰的溫度,
能一聽到鬧鐘就迅速起床的小伙伴,
閣主大大也要敬你一聲“好漢”!
話又說回來,被子可真是個好東西。
這大冬天的,沒有一床暖和的被子可實在要不得。
那么,這被子究竟是怎么來的?
古人關于被子的制作又有哪些巧思呢?
跟大大我一起瞧瞧去吧~
據記載,早在先秦時期,
被子就已經成為了中國人普遍的睡眠用具。
《詩經》中的《小星》里寫道“肅肅宵征,抱衾與裯”,
意思就是:“天沒亮就要離開溫暖的被子外出了?!?/p>
看樣子,賴床這事兒可是人之本性,
古人也是喜歡賴床的呀!
/天一閣藏 《詩經大全》二十卷 明詩瘦閣刻本/
這里提到的“衾”與“裯”都指的就是被子,
裯一般指的是單被。
而“衾”與“被”則并不等同,
《說文解字》中注釋稱:
“衾,廣也,其下廣大,如廣受人也。
寢衣為小被,則衾是大被?!?/p>
/蟠龍飛鳳紋繡淺黃面衾/
在古時“衾”與“被”的區別,
還直接反映在厚與薄上。
衾是厚被,里面保暖用的填充物多;
而被(寢衣)是一種沒有填充物或填充物很少的夾被,
咱們夏天用的空調被就是寢衣啦。
怎么樣?聽上去是不是大有學問!
眾所周知,棉花是舶來品,
所以在棉花沒有進入中國之前,
做被子的布是用葛(南方)、麻(北方)
一類植物纖維來紡織的。
而更早時候,則是用獸皮來制作的,
“被”字右邊是“皮”可能就是這么由來的哦~
/穿獸皮的遠古人類/
張騫通過“絲綢之路”引進棉花之后,
人們就開始用棉花做被子了。
然而“棉被”也不是一般人用得起的,
那時候只有有錢人才舍得用。
那么窮人都用什么來做被子呢?
說出來可會嚇“死”你!
唐宋時,隨著造紙術的進步,
人們又想到用藤纖維紙來做被子,
即“紙被”。
對,你沒聽錯,確實是用紙做的被子。
宋代詩人陸游在收到朱熹從福建帶給他的紙被后,
隨即題詩一首:
“紙被圍身度雪天,白于狐腋軟如綿?!?/p>
emm...真的有這么舒適?
說的大大我都想試一試了呢~
冬天的被子暖不暖和,
多半看被子里填充的是什么?
即所謂的“被胎”。
在沒有棉花之前,
用不起真絲的古人多用“絮”做“被胎”,
蘆花、楊柳絮、茅草等都可以做絮。
明代高濂在《遵生八箋·起居安居箋》中稱:
“深秋采蘆花,裝入布被中?!?/p>
不過啊,用絮做的被子質量可沒那么好,
“敗絮其中”一詞就是這么來的。
布衾蓋在身上沒有絲衾舒服、溫暖,
特別是蓋得年頭一多,保暖效果會更差。
這一點詩人杜甫可是很有心得呢!
他在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中說:
“布衾多年冷似鐵,嬌兒惡臥踏里裂?!?/p>
怎一個慘兮兮了得!
除此以外,古人還會用雞、鴨、鵝、羊等
禽獸的羽、毛來做填充物。
咱們現在人極其鐘愛的“鴨絨被”、“鵝絨被”
在古人面前其實一點兒都不新鮮呢!
這么看來,
在古代想置辦一床溫暖的被子可沒有那么容易呢!
咱們現在能有如此暖和的被子
簡直不要太幸福了!
反正冬天也到了,
有了光明正大賴床的理由,
獎勵自己和被子多“擁抱”一分鐘吧!
不過閣主大大可要提醒各位了,
被窩再暖和也不要貪戀哦~
畢竟咱們都是打工人!
【備注】
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,版權屬于原作者,
僅為配圖表達,無他意。
若有不妥之處,請留言告知,萬分感謝。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,與本站無關。其原創性、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和原創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