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詔和彝族六祖的譜牒關系
南詔和六祖并不是一個時代的人,不知道民家的那些人還會玩穿越。六祖公元前,南詔時公元
738年-902年,兩者相差千年,還有《西南彝志》,記錄的洱海僰人,重來沒有寫過是民家,該民家人長此混淆概念,佐洛舉明明是彝人先祖,不知怎么就變成民家的??拿出什么鐵證。。。一、彝文譜碟的特點譜系又稱為譜碟、家譜或族譜
, 屬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一。譜碟是人類文明史中的一種重要文化現象。在國外, 因為彝文譜系是父子連名, 也可以說是彝族的D NA 。水有源樹有根
,彝族是最重系譜的民族。彝人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系譜, 每隔三至五代,或九代均要按傳統在舉行祭祖大典時, 續修一次家譜。系譜多用彝文書寫, 也有漢文編修的。系譜修好后, 存放在各家支老大家中, 并要求宗支的男子人人能夠背誦, 熟記于心, 因而也形成了口傳系譜。彝族譜碟有加強支系內部凝聚力, 便于遠方認親和警示后人的功能( 因行為不端的人不能人譜) , 也是本宗支歷史淵源、遷徙路線和發展歷程的第一手資料。彝文譜系記錄了部落首領名字及遷徙路線中的地名等重要歷史信息
, 其中不乏有君長譜系, 也是研究彝族歷史、研究彝語支民族歷史、研究西南邊疆重要歷史的檔案材料。因為家譜、族譜、氏族譜
, 是以同宗共祖的男姓( 有的也含女姓)血緣集團, 以特殊的形式記載回答“ 我是誰? 我從哪里來? 我的根在哪里? ” 等問題, 最重要的是記載始祖及每代祖先( 含祖批) 的名字。彝族家譜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
: 口傳家譜、書本( 彝文或漢字記彝音) 家譜、巖碑家譜( 如祿勸鳳氏彝文摩巖石刻) 、祠堂碑( 如尋甸多數村安氏族譜碑) 、墓碑( 如武定上百座彝文墓碑多數有記述始祖名字、分支情況、遷徙路線等) 。彝族家譜的顯著特點是
:(
一) 父子連名即父輩名字的后一、二個字作為下一輩名字的開頭。彝人“ 改土歸流” 前沒有姓, 有的是皇帝賜姓(如鳳氏)。(
二) 類型多樣按內容性質可分為:1. “
藺號蘇” 即支系簡譜,始祖屬哪個“藺” , 即那個君長系統,中間簡略的敘述點幾個名祖及主要遷徙過程, 最后點明是哪個家支(家族) 的子孫。2. “
景特蘇” 、“ 景” 是根, “ 特” 是點祖名, “ 蘇” 是書, 即尋根書。3. “
切咱” 全部祖先按輩分一代一代的連接, “ 切” 意為代,“ 咱” 是連接之意。4. “
味方蘇” 也叫遷徙書,記載祭祖分支遷徙時的祖名; “ 尼以” , 又譯為“能夷” , 即祭祖時取的圣水(福祿水) 地點, 地形地貌特征, 即祭祖分支遷徙地名和路線的標志。(
三) 記載內容具有普遍性、廣泛性一般世系譜只有帝王將相、名門望族才有
, 而且代數最多幾十代,而彝族家譜最早也是氏族、部落、君長譜, 但若干次分支后, 每個氏族后裔普通彝人都傳承有譜, 或口傳或書面彝文或用漢文音譯。呈現了由君長譜到民眾譜的發展趨勢。(
四) 保存的隱秘性一般每個家族分支后
, 譜系只能由老大保管, 很少示人。特別是放在巖洞里的祖靈筒里的彝文家譜, 只有本家族知道。(
五) 體現男女平等X X
夫婦,X X 夫婦,有父系譜、母系譜, 即X X 夫人是誰, 她是哪里人, 哪個的女兒, 土官如丈夫去世早, 孩子尚幼, 母親可以代執政, 不必“垂簾聽政” 。與漢族大姓譜比較而言
, 彝文家譜注重祖批名字、代數、分支祭祖、遷徙而少有譜序, 個別的受漢文化影響才有凡例、遺像、恩榮、族規家法、祠堂、傳記、族產、契約、藝文、年代、圖表等, 但仍然不失其文物價值、資料價值、尋根問祖價值是“信史” , 可作為“正史” 的補充。彝文譜碟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有其獨特性
, 不是效仿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。彝族自古就很重視譜碟的記錄, 直到清初或清中葉改土歸流后受沖擊較大, 有的失傳、流失, 有的斷代而難接上。二、《彝族源流》、
(西南彝志》中記載的“ 羅紀源流”, 即“南詔王源流”(
一) 南詔王細奴邏的先輩源于什勺氏族( 1 一57 代)南詔先民是哎哺氏族分化出來的什勺
(實勺) 氏族, 從其中的什默采下傳, 經南詔末到大理國時期的蒙氏, 父子連名譜從南詔王始祖什默采一部, 至舜化貞, 共計傳了71 代, 即: 1代什默采, 2代默采諾, 3 代諾播婁, 4 代蟠婁阿武, 5代阿武撮靄, 6 代撮靄諾舍, 7 代諾舍布, 8 代布啟杜, 9 代啟杜吾,10 代吾畢余,1 代畢余紀(這是一代習什勺的風俗),12 代恒臥苦,13 代苦篤樓,14 代樓雅厄, 巧代厄雅棟,16 代棟厄畢,17代畢厄阿假,18 代阿假厄日,19 代厄日那待, 2 0 代那待米日,21 代米日雯妥,2 代史妥焚,23 代英厄厄, 2 4 代厄厄惚,25 代惚雅導,26 代導諾投,27 代諾投阿加,28 代阿加啟鎖,29 代啟瑣科, 3 0 代科阿獨,31 代獨羅蒙(從12 代到31 代習武德本習俗), 犯代羅蒙咪可,3 代咪呵碩,34代碩牟吉,35 代牟吉哺,36 代默德哺,37 代德阿那,38 代阿那古,39 代古略阿度, 4 0 代阿度畢余,41 代畢余厄厄(31 代至41 代按習武陀尼習俗, 故稱作“武陀尼”),42 代厄厄靡,43 代靡雅余, 4 4 代余雅侯,45代侯德雅, 4 6 代德雅棟,47 代棟阿婁,48 代婁阿姆,49 代姆赫哲,50 代赫哲阿饒,51 代阿饒妥俄(從42 至51 代習的是蒙確舍的習俗, 在啥益各姆: 巍山境, 稱為“蒙確舍”),52 代妥俄資,53 代資吉朵, 5 4 代吉朵獨, 5 5 代獨羅牟, 5 6 代牟羅獨,57 代獨細奴(獨細奴在啥益各姆同蒙舍聯姻, 娶蒙麗婭曲, 生了眾多后裔, 還記錄有許多優美的民間傳說) 。(
二) 南詔王細奴邏時代(58 一71 代)58
代細奴阿邏(細奴邏),59代阿羅卓(邏盛),60 代盛羅卓(盛羅皮),61 代卓羅紀(皮羅閣),62 代羅紀賦( 閣羅鳳),63 代鳳阿異(鳳伽異),64 代異恩撮(異牟尋),65 代恩撮恩勸(尋閣勸),6 代4恩勸仲玉(勸龍晨),67 代仲玉撮豐(勸利展),68代撮豐撮仁( 勸豐枯),69 代撮仁立里(世隆),70 代立時爸佑(隆舜),71 代爸佑阿隆(舜化貞)。以上人名是根據貴州彝文古籍和貴州彝語方言音譯。根據
(彝族源流》第十一卷記載的羅紀源流中還記有7 代, 即72 代隆倫赫,73 代赫阿俄, 7 4 代阿俄阿里,75 代阿里魯直